第(1/3)页 延平三年。 辽东局势已成定局。 接下来五小只要做的,便只有一边收编,一边跟大唐置换人口。 目前辽东在籍百姓只有八千两百户。 这远远不够。 再怎么样,最少也要到十万户。 这才说不定能在辽东彻底地立足。 然而这缺了的九万一千八百户,那就得看大唐的了。 其实最近这两年,大唐过得也不怎么好。 由于近两年出现冬天无雪,所以有十余州又发生了蝗旱。河北道更是多州发大水。延平元年的时候,晋州还发生了地震,影响波及八千余户。 之所以大唐现在还没有炸锅,那是因为他们之前的义仓制度发挥了作用。不过,即便是如此,一些人户的家中,此时也是早已粮食紧巴。 古代一个国家百姓过得好不好,其实唯一的标准就是家中还有没有余粮。 就算是最差的人家,也应该要做到三年就能储备出一年的粮食。 低于这个标准的,那几乎只能是一天天地走下坡路,不知道什么时候,估计便又要卖儿卖女了。 因此…… 今年,劝徙使再次出发。 要五万人,也就是差不多相当于一万户。 此时迁徙之后的好处,也可以直接说出来了。 迁徙到了辽东,二十年不收取任何赋税。 一年只需二十天徭役。 超过的部分官府用钱补。 同时…… 招募有志之士,共同治理辽东。 百姓、世家子弟看着这些张贴到各大州县的榜文,议论声不绝。 江都县。 江都县县尉娄师德一眼就看到了这告示。 江都就在扬州。 而扬州近些年来,一直跟辽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 娄师德一看,这辽国都这么下血本了吗? 二十年不收税,那他们吃什么? 「有志之士。」娄师德昂首挺胸,左手搭着自己身后的配刀。 他倒是属于这种人,问题是…… 他如今好歹也算是江都县尉,从八品下的官,而且还是在扬州这样的繁华地界,就觉得,有没有这样的必要。 况且…… 这辽东乃苦寒之地,这可谓是众所周知,这日子肯定是比不上在扬州的。 汴州。 还有一位年轻人也注意到了这个「有志之士」。 只可惜,他如今已经是汴州判左,从八品下的官。 此时,看到这告示也就图一乐。 不过…… 第(1/3)页